智慧科技助力農業綠色發展——綠葉集團“兩回收兩利用”數字化平臺在2025年全國小麥赤霉病防控現場會展示
4月17日至18日,由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辦的2025年全國小麥赤霉病防控暨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推進現場會在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召開。農業農村部種植業司副司長項宇,全國農技中心病蟲害防治處處長郭永旺,安徽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劉學貴,廬江縣副縣長俞德勝等出席活動。來自全國54名代表參會,綠葉集團工作人員現場演示智能云柜、移動云車和“兩回收兩利用”數字化平臺的運行。
智能回收 農廢清空
4月17日上午,來自全國各省參會代表前往廬江縣石頭鎮觀摩智慧農業綜合服務新模式。在現場,綠葉集團自主研發的智能云柜和移動云車引發關注。建立“縣(區)—鎮—村”自上而下的三級回收體系,其中初級回收體系主要為村級回收點;中級回收體系主要為鎮級回收站;末級回收體系主要為縣級貯存運轉中心,作為農藥包裝廢棄物和農膜的暫存和預處理。智能云柜和移動云車雙軌并行,搭載自動識別、自動稱重、自動上傳、貨幣結算和實時到賬等功能,實行線下定點智能回收和線上點單上門回收兩種方式,實時回收農戶手中的廢棄農藥瓶,實現農藥包裝廢棄物、農膜回收率達到85%以上。內置物聯網模塊,實時上傳回收數據至云端平臺,實現農藥包裝“來源可溯、去向可查”;與農戶支付寶綁定,實現1秒鐘實時到賬,與人工回收的煩瑣流程形成鮮明對比。
閉環監管 變廢為寶
綠葉集團重點演示的“兩回收兩利用”數字化平臺,以科技手段破解農業面源污染難題。平臺依托全區“一張圖、一張網、一個平臺”頂層架構,深度融合和美鄉村建設目標,創新構建農藥包裝廢棄物、農膜回收處理的數字化全鏈條管理模式。平臺通過部署視頻監控系統,實現“農戶投放—網點回收—轉運處理”全流程可視化監管。農戶在村級回收網點投放農藥瓶時,攝像頭自動抓拍并關聯實名注冊信息,確保“人、物、時、地”數據精準匹配;同時,平臺可實時調取全區所有回收網點的監控畫面,智能識別異常情況(如未掃碼投放、異物混入等),自動觸發預警并推送至管理員終端,確保問題10分鐘內響應處置。農戶通過手機端實名注冊后,回收行為數據實時上傳至鄉鎮分平臺,并同步至“安徽省農藥數字監督管理平臺”。平臺整合電子臺賬、視頻證據、積分獎勵等多維度數據,生成動態溯源圖譜,政府部門可隨時查看任意批次農藥包裝廢棄物、農膜的流向及資源化處理結果,實現源頭可溯、過程可控、效果可評。
政企協同 共繪藍圖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不能靠“單打獨斗”,必須以“政府引導規劃+企業技術賦能+農戶主動參與”協同機制破局,打好政策、技術、民心的“組合拳”。截至目前,綠葉集團已在安徽省內構建全域合作網絡,先后與明光、淮南、廣德、馬鞍山、蚌埠、蕪湖等縣區簽訂戰略協議,推動“智能云車+數字平臺”模式落地生根。這場由政府劃定賽道、企業創新領跑、農戶接力參與的“治理馬拉松”,不僅讓農藥瓶和農膜“有家可歸”“變廢為寶”,更重塑了鄉村生態文明的參與邏輯——當技術紅利轉化為百姓口袋里的真金白銀,當青山綠水成為人人守護的“綠色銀行”,農業綠色轉型便從政策文件躍入田間地頭,書寫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鮮活篇章。
張曹晗子 供稿